衡阳市蒸湘区:减负提质“双管齐下”探索“双减”新样态

2022-06-22 02:48[来源:未知] [责编:邓拓平]
自2021年7月以来,衡阳市蒸湘区教育局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努力落实“双减”工作,不断推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减轻

(文/邓拓平 凌翰蔚 刘跃进)6月中旬,在衡阳市蒸湘区红湖逸夫小学的教学楼走道上,挂上了一批学生创作的绘画、书法作品,学校也经常设置展演舞台,为各班提供表演舞蹈、诗朗诵、合唱、独唱技能的机会,并邀请家长入校观看。“这些绘画、书法作品以及节目不是临时组织学生创作或者排演的,而是源于学生的日常积累。自‘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后,学校丰富了课后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相应的小组,学校也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舞台。”红湖逸夫小学校长曾晏利介绍。

红湖逸夫小学校长曾晏利。凌翰蔚 摄

据了解,自2021年7月以来,衡阳市蒸湘区教育局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努力落实“双减”工作,不断推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减轻学生作业、校外培训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有效性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经过近一个学年的努力,蒸湘区各学校相继探索出“双减”新环境下的新样态,发展出新特色。

提质课堂质量,教师进步是关键

近日,在衡阳市蒸湘区蒸湘北路小学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将课程环节分解成“讲故事”“解释词义”“引导学生发言”等多个环节,并辅以多媒体技术,生动地讲述了课本中《扁鹊治病》的章节,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积极性高涨,40分钟过后,不少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蒸湘北路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讲解《扁鹊治病》。凌翰蔚 摄

“‘双减’之后,工作内容变化最大的在课堂教学。”衡阳市蒸湘区蒸湘北路小学教师罗小玉说道。据了解,该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中,注重探索课堂改革,力求做到高质高效。以前,蒸湘北路小学的教师授课还是以粉笔板书、教师主讲的模式为主,备课环节,教师也大都“单打独斗”,各自研究自己的上课方法。而现在,学校开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区教育局、学校也会经常组织老师们参加业务培训,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智慧,同时能够集体发力,再辅以一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应用,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罗小玉说。

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红湖逸夫小学。“过去的课堂教学,各科目是彻底分开的。‘双减’之后,学校为了提升课堂质量,开始寻求变革,以前各科教学大都是按照课本设计,讲解知识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现在,学科之间会经常进行联动融合,比如在数学课上讲解对称图形知识点时,老师会加入一些美术课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从数学课本上简单的图形跳脱出去,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在有了艺术课程内容的辅助下,立马变得生动,学生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红湖逸夫小学教务处主任王芳说。

西站路小学校长陈远鹏。凌翰蔚 摄

在衡阳市蒸湘区西站路小学,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也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西站路小学校长陈远鹏介绍,在备课环节,各教研组制定教学教研计划,研究教学策略,教师间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和质量;上课时,教师们也开始求变,注重课堂环节设计,努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以往的被动听讲。“让我感动的是,一批年龄偏大的老师,也花费了很大精力,主动改进沿袭多年的教学模式,这让他们的工作压力有了增加,但每个人都无怨无悔。”陈远鹏说。

提升课堂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不能全靠主观能动性。蒸湘区教育局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后,注重教师提质赋能,通过开展全区学校教师培训、推动教研教改、实现信息化赋能等方式,全面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优化作业设计,健全制度作保障

“‘双减’后,学生们迎来的一大变化是作业不再是机械式的、枯燥的习题训练,如今他们的作业内容也变得有趣,完成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蒸湘北路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黄秋红介绍。在蒸湘北路小学的室外走道,设置有学生作业展示区,语文、数学等学科作业不再是以前单调的“词汇拼写”“数量计算”等,而是融入了绘画、思维导图、手抄报设计等多种元素。

蒸湘北路小学数学作业展示。凌翰蔚 摄

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以来,蒸湘北路小学提倡增作业质量,减作业数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花样”作业,让学生更乐学。蒸湘北路小学校长刘明介绍,目前,学校的作业设计整体坚持作业减量,精分层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实现学生作业不离校,达到“堂堂清”“日日清”。此外,学校还会设置开放性作业,并将作业设计融入日常的体育、劳动课程中。“现在的作业,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温习或是习题训练,还会有跳绳,跑步打卡,根据节气设置的画年画、春节手工作品制作等。蒸湘北路小学提倡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尤其是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范畴,通过相关的作业设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生活技能。而这样有趣的特色作业,也让孩子的笑容更多。同时合理的作业管理下,作业质量也更高。”刘明说。

蒸湘北路小学校长刘明。凌翰蔚 摄

在红湖逸夫小学,各科教师会根据学生年龄,课堂学习情况的不同,分别布置作业。“现在,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不同作业,这是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而针对个别潜质生,也会专门布置合适的作业,鼓励他认真完成。”王芳介绍。每天,红湖逸夫小学的教师都会就作业设计进行沟通。“学生的最大改变在于,不再排斥做作业,同时,适度的作业也增强了他们学习上的自信。王芳说。”

为落实好“双减”工作,蒸湘区教育局自2021年秋季学期以来,成立了以学校主要负责人为学校作业管理第一责任人的作业管理委员会,加强各学科作业量以及不同类型作业的统筹。同时,制定了作业设计、作业审核、作业备案、作业公示和作业批改的作业管理“五项制度”,并要求各学校分科或分年级持续开展作业设计校本研究,通过开展优质作业交流、作业设计评比等活动,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高作业针对性有效性,加强校际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

提升课服水平,发掘兴趣是核心

“以前,上完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就是回家做作业或者在家里活动,现在,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陈远鹏说。长期以来,西站路小学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阅读习惯等方面一直保持着自身特色,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之后,学校将相关课程纳入课后服务范围,“学生有了专门的培养兴趣爱好的时间,学校也有了更好地打造特色的机会。”陈远鹏介绍。

2021年秋季开学后,西站路小学组织教师进行调研,广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课后服务内容进行设计。“目前,学校的课后服务主要是作业辅导以及文体兴趣小组,学生先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好各自的作业,再根据自身兴趣,去往不同的活动小组,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相关活动。”陈远鹏介绍。目前,西站路小学在阅读、传统文化学习等方面的课后服务成绩突出,尤其是花鼓戏学习小组,其效果已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学校特色。

红湖逸夫小学学生在“六·一”上进行课后服务学习成果展示。学校供图

“红湖逸夫小学的情况可能与其他很多学校不同,受制于校园面积,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局促。”曾晏利说,“但是学校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方面没有向困难低头,条件不佳,那我们就想办法改善,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就给他们创造条件。”

目前,红湖逸夫小学的课后服务有作业辅导,音体美兴趣活动小组等,部分不方便在校内参加的活动,学校领导、教师会充分利用个人及社会资源,为学生在校外创造活动场地。“比如有喜欢打羽毛球的学生,我们就去一些高中或者大学院校寻找合适的运动场,组织学生前往。”曾晏利说。

在蒸湘北路小学,课后服务采取动静结合的“1+1+X”模式,在作业辅导、音体美兴趣活动之外,还会加入劳动技能学习。目前,该校还在筹建“课后服务师资库”,从教师、家长、社会中吸纳兼职教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蒸湘区教育局为全面提升全区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注重“强保障、促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同时,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校内潜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广泛开展课后服务宣传,加强正面引导。

随着2022年暑假临近,蒸湘区在“双减”之下的第一个学年也迎来尾声。一年之中,蒸湘区的“双减”工作在减少学生负担、打造高效课堂、赋能教师提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优化作业设计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办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下一步,蒸湘区教育局将继续强化宣传教育,为“双减”工作推进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并对校外培训进行严格监督,同时探索更多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法。

而各个学校,也在对“双减”之下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进行持续的思考,蒸湘北路小学围绕减轻教师负担进行了讨论,红湖逸夫小学在创造更好的课后服务条件方面不断探索,西站路小学针对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开展着教研教改活动……让“双减”走深走实,一大批教育工作者持续发挥着他们的智慧和能量。

------分隔线----------------------------
焦点图
校园新闻 供应链 基地 食堂 监管 人物 访谈
  • 聚焦
  • 深读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