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邓拓平 凌翰蔚 吴永红)“站上讲台二十余年,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一支粉笔走天下’,在传授学生知识点的技巧钻研方面,也大都是‘单打独斗’。”近日,衡阳市第六中学物理教师邓运秋面对采访,回忆起自己过往的教学生涯,“而现在,这一切发生了很大变化。” ![]() 衡阳市第六中学。 学校供图 衡阳市六中校长陈小锋介绍,近年来,学校在推动“教育信息化2.0”,周期性开展教研活动以及教师梯队培养方面持续发力。目前,衡阳市六中在智能化教学方面走在衡阳市前列,频繁多样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的综合水平不断提升,“青蓝工程”的全面铺开,既让一批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也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实现“进化”。 ![]() 衡阳市第六中学校长陈小锋。 凌翰蔚 摄 开展“师徒结对” 新老教师同进步 2019年9月,魏聪妹本科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进入衡阳市六中工作,教授物理。“初上讲台,紧张是难免的,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毫无经验。”魏聪妹回忆起自己工作之初的感受,而这样的状态,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为了帮助魏聪妹这样的青年教师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实现教学质量提升,衡阳市六中从2017年开始实施“青蓝工程”,通过一对一“师徒结对”的方式,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帮助青年教师在思想素质、职业素养、业务能力、教育创新和课堂教学等方面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 “师徒结对”仪式。 学校供图 衡阳市六中教研室主任朱慧敏介绍,“师徒结对”由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参与,与本科青年教师、近三年内新进教师组成“师徒”,每学期初,被指导教师(徒弟)要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每学期末做好教学总结,三年内熟悉并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体系、课程标准;每月要去往指导教师的课堂听讲,经常听同一备课组、同一学科教师的课,吸纳不同风格,取长补短;每单元新授前,被指导教师要提前设计教学教案,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指导教师(师傅)则要言传身教,做到勤教、勤听、勤导、勤评,制定好指导计划,经常进入被指导教师的课堂听课,课后与其进行教学情况交流反馈,及时发现肯定其成绩,中肯提出改进意见并指导改进。 进入衡阳市六中后,邓运秋与魏聪妹结成了“师徒”。“有师傅坐镇,初上讲台的很多困难都迎刃而解。”魏聪妹说,“作为年轻教师,如果只靠自己去摸索,精准把握教学难点,找到适宜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关相处方式等等,可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有了师傅坐镇,心里就有了底。” ![]() 邓运秋在课后与学生交流。 学校供图 邓运秋对自己的“徒弟”评价也很高,“年轻教师,缺少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但她同时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除了与我进行沟通交流,还会经常与其他物理组的老师讨论学习,也会利用空闲时间从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中汲取知识,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接受采访时,魏聪妹依然存留着一丝初入社会的青涩感,但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已经走向成熟。“如今,学校已经安排她教授过高三年级的物理课程,在我看来,放心地让她带领学生去备战高考,就是对她教学水平的肯定。”邓运秋说。 在肯定“徒弟”的同时,邓运秋也表示,“师徒结对”对他的帮助也很大,“不止有‘老带新’,也有‘新带老’。”目前,衡阳市六中在推动“教育信息化2.0”的工作中成效显著,多媒体教学方法,智慧课堂的普及,也离不开年轻教师的贡献。 “就比如我们物理学科,很多时候讲授一个知识点,更好的方式是通过多媒体去展示,或者制作一些实验道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我这样的老教师,习惯了言语表达配合粉笔板书,学生要领会部分知识要点,很大程度要凭借自己的思维想象力,部分学生如果当时不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来画面,可能就错过知识点了,这是很可惜的。”邓运秋说,而多媒体技术使用方面,他坦言是自己也是很多老教师的弱点,“在我初上讲台的年代,不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自然而然就缺乏相关技术手段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年轻教师的到来,就可以帮助我们补齐短板,这方面他们是我们的‘师傅’。” ![]() 课堂中信息化手段融合学科教学。 学校供图 “开展‘师徒结对’,通过以老带新,年轻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实现了‘新带老’。”朱慧敏介绍,“比如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运营软件去制作课件,在年轻教师的帮助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老教师群体中也开始普及。又比如学校为了推广智慧课堂,引入了希沃软件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精准把握难点,找到学习上的缺点,老教师在年轻教师的配合下,也陆续学会了系统的操作方法,课堂模式更多样,气氛更活跃,学生积极性也更高。”
丰富教研活动 同心协力谋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单打独斗’的经历是更多的。”邓运秋说道,“老师之间也会进行交流,但周期不定,也相对地缺乏系统性,到了讲台之上,还是要依靠自己摸索积累下的经验。”而现在,衡阳市六中通过丰富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共同研讨课题。 ![]() 教师集体备课。 学校供图 朱慧敏介绍,学校会以教学组为单位,定期组织主题研讨活动,各组教师每隔一周都会确定一个选题,一位中心发言人,制作一套课件,下发给所有参与的教师,反复进行讨论,不断优化后推上课堂,“通过对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阐述,以及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的讨论,教师之间可以凝聚集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将更充实、完善的教学内容带进课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升。” 同时,衡阳市六中从青年教师开始,要求与学生共同参与衡阳市教科院组织的联考。通过这样的体验,既能让青年教师熟悉高考题型,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又能使其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试题,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升业务水平。不少青年教师表示,这样的做法让自己意识到钻研教材还可以有更多的角度,有助于自己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执教能力,跟学生有了同场考试的经历,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目前,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联考的做法,在学校35岁年龄段以下的教师中已经全面实施,未来,会逐步将参与范围扩大到全部老师。 ![]() 青年教师参加联考。 学校供图 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也是衡阳市六中开展教研活动的一大亮点。“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青年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搭建深层次的展示平台,教学比武的活动在学校已经持续开展了多年。”朱慧敏介绍。 目前,衡阳市六中开展教学比武的科目已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心理健康等十二个学科,活动中涌现出张翠媛、邓明丽、秦欣、刘晔、蒋婵娟、颜耀辉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或是善于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或是善于通过严谨的设计,调动学生思维,亦或善于通过微课展示、小组探究、师生互动等课堂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无一不体现着这些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良好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教学风采,教学比武活动的举办,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全校教师打开了一个学习窗口,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 ![]() 青年教师比武课堂。 学校供图 此外,衡阳市六中的教研活动不仅局限于“内部交流”,“学校也会邀请专家入校,多维度提升教师能力。”朱慧敏介绍。今年3月,衡阳市六中为更好落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工作,解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邀请了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常年以来,衡阳市六中一直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宗旨,日益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让教师的目光从单纯追求考核结果上跳脱出来,通过教学中的不断实践和进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研、教改,重点是让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而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让他们保持对学习的热忱之心,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强奋进。”朱慧敏说道。 |